城市: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微事 > 资讯动态 > 正文

多维度筑牢“三秋”农机作业安全防线 护航颗粒归仓

发布时间:2025-11-18 22:15:40 阅读:10737

  当前正值“三秋”农业生产关键期,农机作为抢收抢种的核心力量,其作业安全直接关系到粮食丰收与农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切实防范农机安全事故,广西各级农业农村、农机部门聚焦风险隐患、宣传培训、现场监管、事故报送等关键环节,打出一套“查、教、防、管”组合拳,以严密举措抓牢农机安全生产监管,为全区“三秋”生产有序推进保驾护航。

  排查整治先行 扫清农机安全隐患

  “三秋”农机作业启动前,广西便将风险隐患排查整治作为安全生产的“第一道防线”,全面摸清农机安全底数。针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三秋”期间高频使用的农机具,自治区农机中心发送“三秋”农机安全提示,各地农业农村、农机部门联合维修网点、农机合作社,集中组织年检维修工作,重点检查农机制动系统、转向系统、照明信号装置等关键部件,确保机具性能达标、安全状态良好,从源头杜绝“带病作业”。

  同时,针对已注销牌证仍违规上路的变拖这一“顽疾”,广西加大执法打击力度,在农机通行密集的乡村道路、田间路口设置临时检查点,通过“定点检查+流动巡查”相结合的方式,严查变拖使用、无牌无证、假牌套牌、逾期未检验等违法违规行为。截至目前,全区已累计排查农机安全隐患2000余处,整改率达100%,查处注销牌证拖拉机违法上路行为300余起,有效净化了农机作业环境。

  

河池市宜州区农业农村、农机部门开展农机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宣传、集中年检和执法工作


  宣传培训发力 提升安全操作能力

  “农机启动前要检查机油、水箱,作业时周围5米内不能站人……”在贵港市,农机安全工作人员正通过宣教材料、案例讲解的方式,向农机手普及安全操作知识。为让安全意识深入人心,广西创新宣传培训手段,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化培训体系,确保覆盖所有农机作业主体。

  线上依托“广西农机化”信息平台和微信公众号等渠道,推送农机安全操作规程、事故警示案例等内容,线下组织农机技术骨干深入乡镇、村屯、农机合作社,开展“田间课堂”“安全宣讲会”,针对水稻收割、拖拉机作业等“三秋”重点作业场景,手把手教学,规范操作流程,现场解答农机手遇到的安全难题。此外,还向农民群众发放《农机安全手册》《致农机手的一封信》等宣传资料8万余份,引导群众自觉远离农机作业危险区域,形成“机手规范操作、群众主动防范”的良好氛围。目前,全区已发送安全短信20多万条,开展线上线下培训320余场次,覆盖农机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负责人等1.5万余人,农机手规范操作水平显著提升。

  

桂林市平乐县、贵港市覃塘区、河池市南丹县开展农机安全宣教工作


  精细防控到位 守住作业转移安全关

  “三秋”期间,农机跨区作业、田间转移频繁,视野不良、路面松软、制动失控等因素易引发安全事故。广西聚焦农机作业与转移全流程,从“规划、防范、监管”三方面入手,织密安全防护网。

  在路线规划上,各地农业农村、农机部门联合交通、乡镇政府,提前摸排农机作业区域的乡村道路状况,避开狭窄路段、松软土地、临水临崖区域,为农机手提供“安全作业路线图”;在风险防范上,要求农机手作业前观察田间环境,清理障碍物,作业时设置安全警示标识,夜间作业必须开启照明设备;针对水稻收割场景,广西进一步强化现场秩序维护,组织乡镇干部、村干部、农机安全员分片包干,在作业现场周边巡逻值守,及时劝阻无关人员、儿童进入作业区域,防止发生碰撞、碾压事故。截至目前,全区组织现场值守力量1200余人次,未发生一起农机作业现场人员伤亡事故。

  

贵港市农业农村部门开展现场作业检查工作


  严抓事故报送 压实安全监管责任

  为确保农机安全事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广西严格落实农机安全事故报送制度,明确事故报告主体、时限、内容,压实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监管责任。

  制度要求,一旦发生涉及农机人员伤亡的事故,事发地农业农村部门须严格落实事故报送制度,坚决杜绝瞒报、迟报、漏报行为。同时,广西还建立事故通报机制,定期汇总全区农机安全事故情况,对典型事故案例进行全区通报,督促各地举一反三,堵塞监管漏洞。“三秋”以来,全区报告农机事故1起,得到及时处置,未发生重特大农机安全事故。

  下一步,广西将持续紧盯“三秋”农机作业关键节点,动态调整安全监管措施,以更严标准、更实举措守住农机安全生产底线,确保全区粮食丰收与农业生产安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