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西百色市田阳区那满镇新立村村民通过感谢信的方式,向广西电子高级技工学校兰翔校长表示感谢。“数字赋能乡村,技能点亮未来”,这是村民们对兰翔校长通过数字技能精准服务乡村振兴的创新与实践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自广西电子高级技工学校在新立村开展“四位一体融合”育人模式帮扶工作以来,新立村的乡村旅游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金秋的百色大地,芒果香裹着稻花香扑面而来。田阳区那满镇新立村的智慧果园里,物联网传感器正“翻译”着大地的语言;非遗山歌队的直播间里,壮族阿妹用双语唱响“云上丰收曲”;00后“新农人”黄浩明操控着无人机,在蓝天与沃野间划出科技与希望的轨迹。十年前,这里还是“靠天吃饭”的贫困村;十年后,数字技术已将这片红土地编织成产业兴旺、百姓富足、文化焕新的振兴经纬。
这场变革的基因,深植于党和国家对老区人民的深切关怀。十年来,这份嘱托化作广西电子高级技工学校“政校企村”联动的行动纲领,将数字技能转化为老区振兴的“金钥匙”。为响应号召,自2015年起,在曾担任田阳区副区长的兰翔牵头下,学校联合政府部门、龙头企业及村“两委”,依托计算机专业群和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创新构建了“政校企村联动,四位一体融合”的“田阳模式”技能培训模式。
为此,学校以“教育生态赋能乡村振兴”为理论支点,撬动政校企村四维资源:人社部门像“导航仪”,提供政策与资金保障;学校如“孵化器”,培育数字技能人才;企业似“连接器”,打通产销链路;村委当“粘合剂”,整合土地与文化资源。通过“五共机制”——需求清单共商、课程资源共建、培训过程共管、发展成果共享、实施效益共评,项目组将“单点突破”转化为“系统攻坚”,让技能培训从“短期补课”升级为“终身赋能”。
“以前浇水靠‘脚板量’,现在靠‘云端算’!”00后“新农人”黄浩明滑动手机屏幕,农业大数据平台跳出实时预警:“第三区块缺水,建议18:00前灌溉。”他笑着指向果园里的传感器:“这些‘电子田螺’24小时站岗,比老把式还准!”旁边,62岁的山歌传承人陆阿婆举着自拍杆补妆:“等会儿我要教网友唱‘数字山歌’,让壮族文化‘云’上飘!”
十年深耕,硕果盈枝。项目累计开展技能培训152项,覆盖农民12860人次,其中4320人完成“田阳特色”专项能力认证。相关经验被《广西日报》、广西电视台、广西新闻网等主流媒体报道20余次,并在百色市12个县区推广,培育出43个数字助农示范村。“这一模式破解了职业教育服务‘三农’的三大难题:培训与需求脱节、技能与产业断链、短期与长效矛盾。”职业教育领域专家评价指出,“田阳模式”通过构建“资源-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助农体系,为革命老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持久动能。
当山歌的旋律插上5G的翅膀,飞越十万大山;当非遗的纹样化作数字代码,镌刻进时代记忆;当老区的泥土里长出“芯片”,结出“智慧果”——这便是乡村振兴最动人的诗篇:科技是笔,文化是墨,人心是纸,共同书写着老区人民从“脱贫”到“致富”、从“跟跑”到“领跑”的壮丽史诗。
当无人机掠过新立村的智慧果园,当山歌的旋律通过直播传向四方,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数字技术对传统农业的改造,更是一场关于“人”的现代化变革。广西电子高级技工学校的实践证明,职业教育不仅能“授人以鱼”,更能“筑巢引凤”——通过技能赋能,让农民成为数字时代的“新农人”,让乡村成为创新创业的“新热土”。这或许就是对“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最深刻的注解。(江怀章 卓越 张春梅)